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清潔能源和“雙碳”戰略專委會成立會暨工作啟動會圓滿召開
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清潔能源和“雙碳”戰略專業委員會成立會暨工作啟動會于2023年4月6日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方向晨主持。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國際合作部部長羅暉、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謝在庫出席會議并致辭。來自中國科協、中國化工學會、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江蘇國富氫能、三峽科技、思摩爾等12家單位,約60位領導及專家參加會議。
專委會成員合影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國際合作部部長羅暉致辭
羅暉對專委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她指出,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以支持我國科技界深度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全球科技治理為目標,專門增設清潔能源和“雙碳”戰略專委會為能源領域科技組織開展國際合作搭建新的高端平臺。希望清潔能源和“雙碳”戰略專委會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積極推動科技人文交流,持續筑牢民心相通的互信基礎,大力支持科學家“走出去”全面融入國際科技合作創新體系。
專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河南大學校長張鎖江致辭
專委會主席張鎖江指出,“雙碳”目標的實現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也是我們國家當前和今后幾十年最重大的課題之一。在聯合國框架下、由中國科協指導成立專委會,目的就是要推動在清潔能源和“雙碳”領域內的全球深度合作。當前的重點任務是要加強戰略部署,做好統籌規劃,盡快搭建起高水平智庫、高水平科技合作和成果轉化平臺,以及高水平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同時,要完善組織架構、創新體制機制,并邀請更多相關領域專家參與專委會工作。切實落實好具體工作計劃,并有序推進專委會各項工作的開展。
專委會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謝在庫致辭
專委會執行主席謝在庫指出,專委會將支撐和推動中國科技界、企業界在聯合國平臺貢獻力量。專委會要充分利用渠道平臺的優勢,發揮引領導向作用,科學、理性發聲;要開門辦智庫,廣泛邀請各行各業專家,吸納社會各方力量,建設成凝練共識、廣聚眾智的重要平臺;要進一步提高青年專家的比例,充分重視發揮青年專家的作用。
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顧雁峰宣讀中國科協批復函
專委會委員、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明豐作報告
隨后,舉行工作啟動會。首先由專委會委員、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明豐代表秘書處介紹2022年工作總結和2023年工作計劃。2022年開展的主要工作包括籌備和組建專委會、參加相關培訓、參與聯合國相關會議、發揮咨商專委會聯動作用以及智庫建設。2023年工作思路和重點任務包括,對聯合國平臺的深入研究、積累申請和舉辦邊會的經驗、發揮智庫咨詢和導向作用。
七個專家組代表依次作報告
七個能源領域專家組——清潔電力系統組、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組、可再生能源組、核能組、儲能組、氫能組、智慧能源組分別結合專委會工作目標和工作方向介紹了本領域情況,并為專委會提出工作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陽發言
參會領導和專家就下一步工作計劃和具體任務細節進行商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陽表示,專委會要在聯合國框架下開展有關清潔能源和“雙碳”目標的工作,提供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發展核心一是明確專委會“平臺”和“智庫”的定位,服務國民經濟建設,與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二是充分發揮出專委會“力量強、技術好”的優勢。專委會既要擁有國際視野又要立足中國國情,推進短中期目標如期實現。
參會領導、專家交流討論
中國石油股份公司副總裁楊繼剛、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顧雁峰、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方向晨、香港城市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院長陳國華等領導、專家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清潔能源和“雙碳”戰略專業委員會成立會暨工作啟動會,是推動我國能源領域非政府組織更好參與國際交流、發出中國聲音、搭建高端智庫平臺的助推器。未來,專委會將繼續在促進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中國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延伸閱讀:
為更好發揮中國科協聯合國特別咨商地位作用,深入研究清潔能源領域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的意義和作用,中國科協于2022年12月批準成立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清潔能源和“雙碳”戰略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英文名稱為CAST UN 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Clean Energy for Carbon Peaking and Neutrality(簡稱CCCE),秘書處設在中國化工學會,副秘書處設在中國石化。專委會下設七個專家組——清潔電力系統組、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組、可再生能源組、核能組、儲能組、氫能組、智慧能源組,主要對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