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煉油創新技術MIP工業化20周年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4月28日,中國煉油創新技術MIP工業化20周年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深入交流技術創新經驗、探討成果轉化路徑。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靜海,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鳴元、謝在庫,中國工程院院士楊為民,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方向晨等專家學者近百人出席研討活動,活動由中國石化出版社黨委書記周志明主持。
據了解,從2000年開始,中國僅用十多年時間就完成了國外二三十年才能完成的油品質量升級任務,實現了加快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重大意義。由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研發的多產異構烷烴催化裂化工藝(MIP)在油品質量升級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2002年該裝置在中國石化上海高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開工噴油一次成功,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煉油新工藝實現了彎道超車,該技術入選美國《烴加工煉油技術手冊》,被列入世界石油煉制界65年250項重要技術;在世界三大石油公司著名專家主編的《石油加工手冊》中,MIP也被列為流化催化裂化工藝70年開發歷程中的25項重大發明之一。
據該技術研發主要負責人、中國石化集團首席科學家許友好介紹:經過20年發展,截至2022年底,全球有77套裝置獲得MIP技術專利許可使用,原油加工量每年達到1.2億噸,占了全國催化裂化裝置總量的74.5%;20年累計加工原油約12億噸,生產汽油量約6億噸,新增利潤超過1800億元。
李靜海院士在題為《化學工業實現綠色化智能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中通過對MIP技術進行的模擬實驗舉例,闡述了用科學方法推動基礎創新進行成果工業應用的重要性,同時探討了企業進行自主創新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發展的建議;何鳴元院士在《中國煉油技術創新歷程與啟示》的主題報告中圍繞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重要性,剖析了MIP技術從研發到企業應用的經驗和歷程;原中國石化科技部副主任、高橋分公司煉油廠總工程師徐惠回顧了MIP工業化的精彩歷程。
在沙龍交流環節,《科技創新與品牌》雜志社常務副總編輯魏曉文與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明豐、中國石化上海高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凈依、中石化廣州工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韓衛國、中國石化催化劑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濤、中國石化天津石化總經理施俊林等嘉賓,圍繞企業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如何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等話題進行了充分交流和精彩討論;許友好、王維、陶旭海、喬立功、龔建議等專家就“MIP技術現狀及未來拓展空間”“城市型石化企業生存與發展創新”“提升催化劑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策略與技術創新”等問題進行報告交流。
本次活動還向MIP技術開發與應用過程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楊啟業,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鳴元、國家設計大師郝希仁、中國石化集團首席科學家許友好等9名個人及團隊,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慶石化分公司、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30家單位頒發了榮譽。
活動由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指導,中國化工學會、中國石化出版社和《科技創新與品牌》雜志社聯合主辦,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中國石化上海高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石化廣州工程有限公司及中國石化催化劑有限公司支持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