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國際杰出青年化學工程師獎頒獎儀式舉行
8月13日,由中國化工學會和全球華人化工學者學會聯合設立的“國際杰出青年化學工程師獎”在廣州舉辦的“第十四屆全球華人化工學者研討會”上舉行了頒獎儀式。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任其龍院士和全球華人化工學者學會會長祝京旭院士為獲獎人頒獎。
本屆獲獎者為華東理工大學段學志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邵敏華教授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范曉雷教授。
段學志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催化反應工程,現任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學院黨委副書記。2019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2020年牽頭獲得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2021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他以反應動力學為研究主線,致力于介觀動力學視角下的工業催化劑和反應器設計開發。他創新提出的介觀動力學視角下的催化劑與反應器設計開發理論方法,成功應用于指導油品加氫處理、乙烯環氧化、煙氣脫硝催化劑及相關工藝和過程的設計開發和優化升級。迄今,發表SCI論文170余篇,其中化工三大期刊39篇;授權發明專利14件;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獎以及個人學術獎勵1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挪威科學院等多個項目資助。
邵敏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化學工程、燃料電池、二次電池、原位光譜和理論計算等,成功拓展了表面增強紅外光譜技術在電催化反應的應用。他提出了全新的復合催化劑概念,將鉑-鐵化合物合金納米粒子和鐵單原子摻雜的炭復合,解決了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耐久性的難題。他開發的核殼催化劑活性較商業鉑增強了近3 倍,耐久性提高了50%。該成就被選為2019 年科技部重大專項亮點成果。多項專利成功轉化。他迄今發表論文210 余篇,是國際2%高引學者。獲得過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美國電化學會能源技術部等授予獎項,以及科技部、香港環保署、香港研究資助局等項目資助。
范曉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非均相催化、反應工程、過程強化和多孔材料等。他以原創思維為主旨的科研導向、以可持續低碳技術應用為主體的科研方向,開發具有實際應用潛力的新型催化材料與技術。首次提出了結合等離子體特性理性設計催化劑的理念并開發了高效的碳轉化催化劑,利用原位紅外漫反射技術首次開展了低溫等離子催化中金屬基催化劑的抗CO 中毒機理研究,創新的提出了等離子體催化與膜分離的過程整合及強化。迄今發表論文126篇,獲得過英國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等多個項目資助。2018年獲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李薰青年學者獎。2020年被美國化學學會評為全球15位最具影響力年輕化工學者之一。作為旅英中國學人化學科學與技術學會理事長,致力于加強中英兩國化學與化工科學及技術領域的華人學者的相互合作與交流。
第十四屆全球華人化工學者研討會于8月12日至15日在廣州舉行,包括35位院士、140多位國家杰青/長江學者在內的500多名國內國際化工領域一流華人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探討國際化工領域最新前沿研究問題,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全球華人化工學者研討會由全球華人化工學者學會發起,是匯聚全球化工領域專家學者的具有國際性影響力的學術會議,首屆于2009年在加拿大舉辦,此后采用中國境內外輪流承辦的模式已成功舉辦13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