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師獎
大連理工大學姜曉濱教授榮獲2024年度“亞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師獎”
近日,由中國化工學會推薦的大連理工大學姜曉濱教授榮獲2024年度“亞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師獎(The SCEJ Award for Outstanding Asian Researcher and Engineer)”。同時,姜曉濱教授受邀在2025年3月舉辦的SCEJ第90屆年會上做獲獎報告,并受邀為《日本化學工程學報》撰寫專題綜述論文。
“亞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師獎”由日本化學工學會(SCEJ)設立,每年在亞洲區域內遴選具有杰出認知、觀點和成就的化工科技工作者,旨在獎勵對化學工程領域發揮杰出作用的科技人才。受日本化學工學會邀請,中國化工學會代表中國大陸化工學術組織,每年向該獎項推薦1名候選者。從2011年至今,中國化工學會所推薦的參選人員中已有11人獲此殊榮,分別為北京化工大學張立群教授(2011年度)、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楊超教授(2012年度)、北京化工大學蘇海佳教授(2014年度)、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楊寧教授(2015年度)、天津大學鞏金龍教授(2017年度)、北京工業大學李建榮教授(2018年度)、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韓永生研究員(2019年度)、浙江大學邢華斌教授(2020年度)、清華大學徐建鴻教授(2021年度)、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魏煒研究員(2022年度)、大連理工大學姜曉濱教授(2024年度)。
姜曉濱教授簡介
姜曉濱,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兼任遼寧省石化行業高效節能分離技術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化工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化工學報》編委。2012年博士畢業于天津大學,同年進入大連理工大學工作至今。
姜曉濱教授通過界面成核動力學、微尺度傳遞及過程強化的交叉融合,提出開展膜調控結晶與過程強化研究,創新建立“膜濃縮溶液-溶質成核堵塞膜孔-膜通量驟降”的新原理,實現百納米級成核響應;建立了膜界面的微尺度傳遞調控新方法,并成功開發了膜調控的成核-生長強化新工藝、科研儀器和裝備,應用于高純化學品、特種晶體的高效制備。近5年,以第一/通訊作者在AIChE J、Adv Funct Mater、ACS Nano、J Membrane Sci、Engineering等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授權中、美、日發明專利20余項,實現產業應用多項,推動相關特種化學品制備技術的全面國產化,社會經濟效益顯著;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榮獲國際杰出青年化學工程師獎、侯德榜化工青年科技獎、中國顆粒學會青年顆粒學獎、中國石化聯合會青年突出科技貢獻獎等;作為主要完成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