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芳烴產業鏈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
責任、創新、突破 2016中國芳烴產業鏈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6年8月10-11日,以“責任、創新、突破”為主題的“2016中國芳烴產業鏈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工學會主辦,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化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和江蘇洋口港經濟開發區協辦。來自國內外石化、芳烴等領域的產學研各界160余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我國芳烴產業鏈的發展和科技創新。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元一主持會議,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園區委秘書長楊挺、江蘇洋口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于立忠、霍尼韋爾UOP中國總代表黃志明等出席了開幕式。
楊元一秘書長在致辭中表示,作為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PX所處的芳烴產業鏈貫穿了煉油、乙烯、高分子、合成纖維和塑料加工等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統計,2015年我國PX產量915萬噸,進口量達到了1165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56%。芳烴產業鏈,尤其是PX的健康發展對紡織、化纖、塑料行業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社會層面對PX安全環保的關注和市場層面原料緊缺與下游產能過剩的矛盾需要各方面協調解決。
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元一主持會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針對PX科學認知與行業責任做了詳細的科普和分析。他表示,PX的安全性與毒性和汽油相當,屬于低毒化學品,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衣食住行特別是紡織業都離不開PX。民眾恐慌PX的癥結不在于PX本身,而在于公眾和政府信息的不對稱,以及項目裝置的管理和運行水平的滯后。目前,從全球角度看,東北亞占據了PX供需的主要份額,增長最快。中東和東北亞等國家擴大PX產能,目標出口國就是中國,但國內生產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因此行業必須加大PX的科普,將其利害關系和詳盡數據客觀的呈現在大眾面前,提高群眾認知,為PX生產和發展正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針作“PX科學認知與行業責任”報告 2015年我國芳烴技術進步獲得了成績,在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完成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榮獲了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使我國成為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芳烴成套技術的第三個國家。中國石化集團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吳巍副總工介紹,該技術系統集成度高,開發復雜,被認為是一個國家開發芳烴水平的標志性技術之一,其主要創新包括:原料精制過程中的新工藝、芳烴高效轉化與分離新型分子篩材料、開發高效吸附分離工藝及專用的控制系統、首創芳烴聯合裝置能量深度集成新工藝,以及創新設計方法與制造工藝實現關鍵裝備中國創造。基于以上五個創新點所建設的海南煉化芳烴聯合裝置,從社會效益上,所生產的纖維相當于海南全省大約1000萬有效耕地產出的棉花。 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石化集團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SEI、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上海石化研究院、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國內芳烴行業領軍院校、機構以及霍尼韋爾UOP、CB&I魯姆斯、KBR、AXENS等國際知名公司的近20位專家,從PX科學認知與行業責任、產業鏈上下游規劃與市場、芳烴技術開發與應用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共同帶來了芳烴產業鏈戰略、技術與市場的前沿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