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學會組織召開中國科協“儲能技術學科方向預測及技術 路線圖” 項目工作會議
2017年1月16日,中國化工學會儲能工程專委會在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召開承擔中國化工學會的“2016年度中國科協學科發展引領與資源整合集成工程項目”之子項目“儲能技術學科方向預測及技術路線圖項目”的實施方案進行了討論,這是繼2016年10月23日在深圳召開項目啟動會并確定項目主題內容及框架后的又一次深度研討。儲能工程專委會顧問陳立泉院士、丁玉龍教授,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元一教授級高工,儲能工程專委會主任馬紫峰教授、副主任陳海生研究員、來小康教授級高工、李泓研究員,委員黃學杰研究員、溫兆銀研究員、王保國教授、阮殿波總工、張子峰總工、蔣凱教授、王振波教授、沈浩宇副院長等人出席了會議,專委會秘書長郗向麗副編審、副秘書長陸盈盈研究員、金翼高工參加了會議。項目組專家提交了詳細的大綱討論稿,項目顧問陳立泉院士、楊元一、丁玉龍、黃學杰等專家就這些內容進行了指導,并對具體工作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陳立泉院士高屋建瓴地對項目應關注的關鍵問題及結構提出建議,他認為儲能技術具有多樣性,現在占比較大的工程應用依舊是抽水蓄能,因此應在總結各種儲能技術的發展時,將其與抽水蓄能進行比較,客觀評價其優缺點;同時注意與時俱進引入新的交叉領域,如能源互聯網就是與儲能技術密不可分的,因此應將這些內容提綱挈領地在“儲能學科基本內容及概念”這一概述部分反映出來,以期對國家的學科建設和科技發展起到引領作用。丁玉龍教授認為學科方向預測及路線圖制定雖然困難較多,但是很有必要性,世界各國都在開展這一工作,且儲能技術各國均尚處于發展階段,這對我們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同時建議關注儲冷技術的研究;來小康高工認為因能源結構、能源布局、能源經濟的天花板不易確定,因此可能影響對未來儲能技術路線圖的設計,但是預測還是要在自己熟悉的技術領域內開展,特別要注意數據的真實性和技術路線的可操作性。黃學杰研究員建議項目專家對各自研究領域的儲能技術進行詳細的本體調研并分析其技術經濟性,但就某種技術的應用方向及路線圖因涉及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可進行適度預測。陳海生研究員建議抽水蓄能部分一定要有所體現,同時2025年的路線圖應具有實實在在的可操作性,2050年的路線圖應具有前瞻性,在體例上以圖表的形式更簡潔明了。張子峰總工建議將“大規模儲能技術在電網中的應用”部分的內容作為概述的一部分,同時指出未來儲能的最大市場應該是在新能源發電領域,兼顧新能源汽車的V2G等模式。溫兆銀研究員認為項目的內容一定要反映出當時的最新動態,要緊跟最新學科熱點和發展趨勢,“概述”部分的基本內容要和后面各種儲能技術呼應。另外可將儲氫技術比重加大。王保國教授建議各位專家積極參與“概述”部分的內容組織,提供每種技術的最新概念等內容。
馬紫峰主任建議項目內容既要有高度深度又要兼顧科普,面向未來,展示儲能技術的重要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體現對學科專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專家們提議路線圖先從確定的不同儲能技術方向詳細展開撰寫,與產業結合,之后提煉共性的科學技術問題,完成方向預測。
學會楊元一會長建議項目最終應分為主報告和附件兩個部分,并按照儲能應用的不同形式(如移動式、分布式等)分類闡述,有清晰明確的觀點;對各種儲能技術應加上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環保評價,確保對社會發展和民生負責。
會議認為學科方向預測及路線圖與戰略研究不同,是針對新發展方向的預測,既要有宏觀的,也要有具體的。結合已經發展的、即將發展的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形成脈絡。并由此對人才培養帶來新的啟發,提出相關建議,包括課程的組織、教學實驗的設計等,注重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及交叉學科變化的新趨勢。
此次會議明確了項目的關鍵所在,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案,為項目的深入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