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化工技術產業化曙光初現 醫藥、農藥、染料、納米材料領域有望率先突破
目前微化工技術已經走到了大規模工業化的前沿,正在成為解決當前困擾化工行業發展諸多難題與實現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與途徑。隨著學術界與產業合作的加強,微化工技術的產業化推廣蓄勢待發,全面產業化曙光已經顯現。這是6月6日在山東青島召開的中國化工學會橡塑產品綠色制造專業委員會微化工反應技術與智能制造產業化推進會(續)上傳遞出的信息。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原會長李勇武在會上表示:"微反應器的發明與微化工技術的推廣應用對傳統化工裝置而言是革命性的顛覆,為化工產業開啟了高效精細化的新時代,將對行業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發展空間,預計未來5-10年,微化工反應技術將會在醫藥、農藥、染料等精細化工領域與納米材料上率先得到應用推廣,成為化工智能制造的重要的推動力量。"
李勇武認為,未來幾年將是微化工技術產業化的關鍵期,行業要大力開展科技攻關,加強微反應技術和設備的科研開發力度,不斷提高反應系統集成水平,促進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和技術工藝的配套協調,重點提升微反應過程的工藝水平和裝備可靠性,爭取取得一批引領性科技創新成果。同時還要圍繞清潔生產、綠色發展,積極開展中大型工程示范項目的建設,解決好安全環保與產品質量穩定性等問題。
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元一表示:"微化工反應是化工過程強化重要的一個方面,更是綠色化工非常好的一個切入點。目前微化工反應已經在某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比如清華大學開發的技術已在濕法磷酸凈化裝置上實現工業化應用,南京工業大學開發的微流場技術實現了綠色增塑劑的產業化,南京大學開發的微界面技術則在甲基苯甲酸產品上獲得工業化應用。這些都預示著我國的微化工技術已經到了工業應用推廣的前夜。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長江學者涂善東則認為:"目前微化工機械技術全面產業化的曙光已經顯現,迫切需要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的介入與支持。過去10年里,微化學機械系統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相關文獻呈指數級增長,在化學領域涵蓋了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應用化學和電化學等領域。同時,微化工機械技術也已在化工、生物、動力等工程領域獲得成功的示范,為大規模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馬連湘介紹,近年來青島科技大學也開展了微化工技術研發和攻關,設計制造了一系列微通道反應器并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在自主研發的微通道反應設備完成上百種反應的實驗,實現了多個化工產品的工業化生產,為傳統化工產業向綠色智能轉型提供支撐。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張立群表示,化工領域的原始技術創新越來越重要,而原始技術創新的關鍵在于學科交叉和基礎研究,微化工領域眾的科研成果如何在企業中轉化成生產力,還需要產學研各方深入地溝通與交流。
清華大學化工系副教授王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研究員堯超群、南京大學教授周政、大連理工大學唐炳濤、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朱寧等微化工技術的科研單位代表介紹了他們最新科研成果,美國康寧公司康寧反應器技術中心(中國)經理伍辛軍、德國埃菲德微技術公司首席代表劉全、貴州微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禹志宏等國內外微反應器與技術開發公司也分別介紹了各自在微化工技術在工業化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康寧、貴州微化、山東豪邁化工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在現場展示了各自最新研發的微反應設備。
會議由中國化工學會橡塑產品綠色制造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工報社等協辦。會議由中國化工學會橡塑產品綠色制造專委會副主任委員許春華主持,清華大學駱廣生教授、軟控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召峰、北京萬向新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業勝、中聯橡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云、全國橡膠塑料設計技術中心主任鄭玉勝、科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樹華、尚舜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經福等15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